海南樁基礎——樁基礎施工方法與設備選擇

海南樁基礎——樁基礎施工方法與設備選擇
1K412022樁基礎施工方法與設備選擇★★★
一、沉入樁基礎
常用的沉入樁有鋼筋混凝土樁、預應力混凝土樁和鋼管樁。
1:沉樁方式及設備選擇【軟壓錘土】
①錘擊沉樁樁錘的選擇依據:地質、樁型、密集、單樁豎向承載力;
②錘擊、振動有困難時,射水輔助,黏性土、重要建筑物附近中應慎用射水沉樁;
2:準備工作
①沉樁前,地上、下清障;整地;
②城區居民居不得進行沉樁施工;
④試樁:
a:對象:地質復雜的大橋、特大橋;
b:目的:檢驗樁的承載能力和確定沉樁工藝;
⑤貫入度:
a:做試樁或做沉樁試驗;
b:施工、監理、設計單位共同確定;
⑥用于地下水有侵蝕性的地區或腐蝕性土層的鋼樁應按照設計要求做好防腐處理。
3:施工技術要點
①預制樁接樁:焊接、法蘭連接或機械連接。
②錘、帽、身、垂直度:
a:帽、身間隙:5-10mm;
b:錘、帽、身在同一中心線上;
c:樁身垂直度偏差不得超過0.5%
③沉樁順序:中間向兩邊或四周;先深后淺、先高后低;先大后小,先長后短;
④錘擊有困難時的措施:管內助沉;
⑤終錘控制:視裝端地質而定,一般以控制樁端設計標高為主,貫入度為輔。
⑥監控量測:鄰建、地下管線;
⑦在沉樁過程中發現以下情況應暫停施工,并應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a:貫入度發生劇變;
b:樁身發生突然傾斜、位移或有嚴重回彈;
c:樁頭或樁身破壞;
d:地面隆起;
e:樁身上浮。
二、鉆孔灌注樁基礎
1:灌注樁施工應有齊全、有效的施工記錄;
2:成孔方式與設備選擇
3:泥漿護壁成孔
①泥漿制備與護筒埋設
a:泥漿材料:
*配合比設計:根據施工機具、工藝、穿越土層;
*宜選用高塑性黏土或膨潤土。
b:護筒:
*頂面宜高出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2m,并宜高出施工地面0.3m;
*還應滿足孔內泥漿面高度的要求。
c:灌注混凝土前,清孔后(二清后)的泥漿指標:
*相對密度應小于1.10;
*含砂率不得大于2%;
*粘度不得大于20Pa·s。
d:現場設置:
*泥漿池和泥漿收集設施;
*廢棄的泥漿、鉆渣應進行處理;
②正、反循環鉆孔
a:鉆進速度:根據成孔時泥漿補給情況控制;
b:鉆進過程可能出現的問題:
*斜孔、塌孔、護筒周圍冒漿、失穩;
*應對四步驟:停查應復;
c:孔底沉渣厚度:端承型樁<100mm;摩擦型樁<300mm;
③沖擊鉆成孔
a:開鉆時,低錘密擊,反復沖擊造壁,保持孔內泥漿面穩定;
b:可能發生的事故
*擾動孔壁、塌孔、擴孔;斜孔、梅花孔(孔徑不圓);
*卡鉆、掉鉆;
*泥漿流失;
c:驗孔時機。并做好記錄
*每鉆進4~5m應驗孔一次;
*在更換鉆頭前或容易縮孔處;
d:排渣過程中應及時補給泥漿。
e:沖孔中遇到斜孔、梅花孔、塌孔等情況時,應采取措施后方可繼續施工。
f:孔壁穩定性差采取的措施:
*采用泥漿循環;
*抽渣筒排渣;
④旋挖成孔
b:泥漿制備的能力應大于鉆孔時的泥漿需求量,每臺套鉆機的泥漿儲備量不少于單樁體積。
c:鉆斗檢查清理
*檢查時間:成孔前和每次提出鉆斗時;
*檢查內容:鉆斗和鉆桿連接銷子;鉆斗門連接銷子;鋼絲繩;
*清除鉆斗上的渣土;
d:應采用跳挖方式,并根據鉆進速度同步補充泥漿,保持所需的泥漿面高度不變。
e:孔底沉渣厚度控制指標符合要求。
濕作業成孔總結:
一:場地、作業環境處理
1:場地要求
①旱地區域:平整、堅實;
②淺水區域:筑島方法施工;
③深水河流:水上作業平臺;
a經過施工設計;
b高程應比施工期間的*高水位高700mm以上;
2:孔口高程誤差的原因:
①地質勘探完成后場地再次回填;
②施工過程中廢渣不斷堆積;
③采取措施:【高程換算、開孔復測】
a:認真校核原始水準點和地質探孔孔口絕*高程;
b:每根樁開孔前準確測定樁孔孔口絕*高程;
3:作業環境
①場地、劃定安全區域;
②泥漿沉淀池周圍應設防護欄桿和警示標志;
③電力架空線路【高壓不得專人護,中低468】a不得在高壓線下施工;b有電力架空線路時,施工中應設專人監護;c確認鉆機的安全距離;1KV以下4m,1-10KV6m,35-110KV8m;
④人機安全距離:鉆桿嚴禁靠近觸摸;懸空鉆具下嚴禁有人;
4:操作工持證上崗;鉆機機械狀態良好;
二:泥漿
1:泥漿的作用
①使樁孔內孔壁土層中的孔隙滲填密實,避免孔內漏水,保持護筒內水壓穩定;
②泥漿相對密度大,加大了孔內的水壓力,可以穩固孔壁,防止塌孔;
③通過循環泥漿可將切削的泥石渣懸浮后排出,起到攜砂、排土的作用。
2:泥漿制備
①泥漿池、沉淀池;
②廢棄的泥漿、鉆渣應進行處理;
3:鉆進過程泥漿措施【循環不流補給面】
①泥漿補給:
a鉆進過程泥漿補給:泥漿制備的能力應大于泥漿需求量,泥漿儲備量不少于單樁體積;
b排渣過程泥漿補給;
②孔內泥漿面穩定,保持泥漿面高度不變;
③保證泥漿不流失;
④保證泥漿循環;
4:泥漿指標(二清后的指標)【密砂粘】
①相對密度應小于1.10;
②含砂率不得大于2%;
③粘度不得大于20Pa·s;
④泥漿稠度
a根據鉆孔方法及所處地層情況確定泥漿稠度
b泥漿過稠則會使鈷頭的沖擊能力降低,影響鉆進速度
5:泥漿原材料:
①配合比設計:根據施工機具、工藝、穿越土層;
②宜選用高塑性黏土或膨潤土。
三:護筒
1:定位→挖去樁孔表層土→埋設護筒。
2:尺寸高程規定
①上部設1~2個溢漿孔,鋼板厚4~8mm,內徑應大于鉆頭直徑200mm。
②頂面宜高出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2m,并宜高出施工地面0.3m;
③還應滿足孔內泥漿面高度的要求。
3:護筒的作用
①固定樁孔位置
②保護孔口,防止地面水流入
③增加孔內水壓力,防止塌孔
④成孔時引導鉆頭的方向。
4:護筒外壁冒水
①護筒外壁冒水會引起地基下沉、護筒傾斜和位移,造成樁孔偏斜
②防治措施
a埋護筒時坑底與四周要選用*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層夯實
b鉆頭起落時防止碰撞護筒
c可用粘土在四周填實加固
d若護筒嚴重下沉或位移則應返工重埋
五:鋼筋籠與灌注混凝土施工要點
1:鋼筋籠
①制作、運輸和吊裝加固措施。
②入孔不得碰撞孔壁;定位加固措施。
③內徑a沉管:比套管內徑小60mm-80mm;b導管:比連接處的外徑大100mm以上
2:混凝土
①預拌混凝土;骨料粒徑≤40mm。
②配合比設計
③和易性;坍落度180~220mm。防止灌注過程離析和堵管;
④緩凝劑:初凝和終凝時間和單樁灌注時間的關系;
⑤現場工作
a:混凝土現場試配工作;
b:現場應嚴格控制配合比和攪拌時間;
3:導管:
①直徑20~30cm;節長2m;
②試拼;抗拉試驗;試壓壓力1.5P孔底;
③軸線偏差≤0.5%孔深,且≤10cm;
④導管連接:
a法蘭盤+錐形活套;
b絲扣+防松脫裝置;
4:隔水球:隔水性能,順利排出;
5:混凝土灌注高度控制:
①開始:導管底部*孔底的距離宜為300~500mm;
②首*埋入:導管底部在灌注面以下1.0m;
③灌注過程:導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宜為2~6m。
④初灌量:
a:計算樁長所需的混凝土量外;
b:計算導管內積存的混凝土量;
6:澆筑
①各工序應連續施工
②鋼筋籠放入泥漿后4h內必須澆筑混凝土。
③樁頂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高出設計標高0.5~1m。
④灌注量的控制【體積、直徑】:
a灌注樁的實際澆筑混凝土量不得小于計算體積;
b套管成孔的灌注樁任何一段平均直徑均大于設計直徑。
7:溫度控制:
①混凝土溫度:≥5℃;
②氣溫
a0℃以下:保溫措施;
b30℃以上:緩凝措施;
8:過程故障應記錄備案;
——海南樁基礎,海南基坑支護,海南三軸五軸攪拌樁